光鲜亮丽的背后:亚裔传统文化月之后华裔女性职场境遇的反思
每年五月,加拿大各大城市纷纷进入“亚裔传统月”的文化时节。公共图书馆、企业、学校和政府机构陆续推出讲座、展览与文化庆祝活动,强调亚裔群体丰富了加拿大身份的多元构成,以及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对加拿大社会的重要贡献。在这些庆典语境中,华裔女性往往作为“模范少数族裔”的象征被呈现:她们勤奋克己、重视家庭、学业优异,并在职场中保持稳定而可靠的表现。
然而,这种表层的正面叙事掩盖了更复杂的结构性现实。以“成绩”作为评估标准的社会话语,常常无视华裔女性在职场中所面临的多重边缘性困境。在表彰与庆祝的光环下,她们的声音、处境与关键性需求依旧难以被充分承认。
一、模范少数族裔的迷思与性别化种族歧视
“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这一叙述在主流社会中长期将华裔女性定位为“安静、努力、有能力、不制造麻烦”的职场角色。这一刻板形象虽为部分个体带来初始的就业便利,却在无形中成为一种限制——她们被视为理想的执行者,却不被赋予领导者的潜能与空间。在企业晋升系统中,“缺乏领导者的气场”(lack of leadership presence)成为对东亚裔女性的常见评语。这种评估标准本身深受白人男性主导文化的价值体系影响,将沉稳与克制误读为软弱与缺乏主张。
这些性别化的种族偏见直接体现在华裔女性在加拿大各个行业领导岗位上的代表性极度不足。CPAC 2021年的研究发现,在华裔超过人口总数11.1%的大多伦多地区,在八个主要领域中规模最大的机构——包括公共服务、司法、企业、核心医疗保健、教育、慈善组织、民选公职,以及各类政府附属的执行机构、管理机构与规管机构(ABCs)——加拿大华裔在最高领导层仅占2.17%,华裔女性占比更低,为0.97%,低于华裔男性的1.20%。

二、交叉性压迫下的沉默机制
“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理论为我们理解华裔女性职场经验提供了重要视角。华裔女性并非在单一维度上遭遇歧视,而是处于性别、种族、阶级、移民身份等多重压迫结构交汇之处。她们的沉默,往往不是个体选择,而是系统性机制的产物:从主流媒体对东亚女性的“顺从”、“被动”、“听话”、“脆弱”的刻板印象,到东亚家庭文化中的“少说多做”、“低调谦虚”,“照顾家庭”,再到职场文化对“领导气质“的白人男性化定义——每一环都在强化“隐形的顺从”。
在我们与华裔高管的访谈中,几乎所有受访的华裔女性领导者都曾提及其意见被低估甚至被忽视的经历。性别与族裔的交叉身份构成了她们职业晋升路上的更大障碍。即便她们成功进入最高领导阶层,一些受访者曾因“不够果断”或“不够强势”而受到负面评价。矛盾的是,当她们表现出果断和主动时,又常常因为不符合“安静、顺从的模范少数族裔”这一刻板印象而被评价为“过于强势”。华裔文化中强调“不抱怨“、“个人奋斗”和“社会适应“,鼓励个体在面对困难时更多依靠自我调适和加倍努力,而华裔职场女性的这些沉默却常常被误读为无需额外支持的迹象,从而忽视华裔女性的真实处境。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倡导多元与共容的政策口号下,表层的代表性常常替代了结构性的改革。比如联邦政府关于就业平等(Employment Equity) 政策实施几十年以来,在向高层职务升迁方面真正获益的基本上只有白人女性。近年来,加拿大的各级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组织纷纷制订出关于“公平、多元和共容 (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的政策性声明,但华裔女性的处境并没有改变,结构性的晋升壁垒依然存在。在某些政府部门和企业中,华裔女性为数不少,但绝大多数都在基层的支持性岗位,她们被纳入“多元”的数据中,却在实际权力分配、薪酬结构与晋升路径上止步不前,即有多元却缺乏公平与共容。
三、“亚裔传统月”的批判性反思
在亚裔传统月期间,我们有必要对这场年度庆典进行深入反思。文化节庆与“身份自豪”叙事固然重要,但若无视亚裔群体内部的阶级、族群、性别等差异,以及对不平等机制的审视,那么这类节庆就容易沦为表演式多元化(performative diversity)的样子工程。
真正的重视应包括倾听那些在职场中被忽视的声音,关注那些仍在低薪行业中挣扎的华裔女性,直面“竹子天花”(bamboo ceiling)背后的制度性排斥,为华裔女性提供切实的职业指导和支持。同时,也要承认亚裔女性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她们并非被动的承受者,而是在不断挑战、协商、重构自己的处境。
这类对话和对华裔女性职场处境的关注,也不应仅仅停留在“亚裔传统月”期间的象征性活动,而应成为全年持续推动制度改革与社会认知转变的重要议题。

结语
在光鲜亮丽的海报和典礼背后,我们必须反思:在倡导公平、多元与共容的文化中,究竟是谁的声音被真正听见?又是谁的声音被制度化?这些制度背后隐含了哪些观念?这些观念又是如何形成的?又有哪些制度和结构性障碍亟待打破?唯有不断提出这些关键问题,华裔女性在职场中的困境才能被看见、被理解,进而迎来真正的改变。
CPAC是以服务移民社区为主旨的非营利组织,拥有移民专业人士会员30,000多名,多年来以组织规范、制度健全、服务专业和代表性广泛而备受加拿大社会各界瞩目。成立33年来,CPAC秉承服务移民专业人士的宗旨, 全方位提供专业培训和就业与职业发展服务。
CPAC于2020年成立研究院,专门研究加拿大华人关心和关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供面向大众的教育和培训,努力促进加拿大社会的公平、多元与共容。研究院曾出版反种族歧视社区手册,以及大多伦多地区华人在各行业决策层缺乏代表性的研究。近期将发布关于亚裔加拿大人的历史在安省公立学校教育中缺乏体现的研究以及加拿大医生短缺之际富有从医经验的移民仍难入行的研究。